根據記憶,寫了一篇根據 2018 年時空背景,我那時對 AI 人才培育的觀點。這應該是我首次出現 AI 訓練師的想法,供 AI 相關從業人員參考,本文透過 ChatGPT 交互產出,並不嚴謹,廢話很多,目的只是概略交待想法出處,沒有多迭代個幾次,讓其行文流暢。

如今是 2023 年,自然語言處理的進展是我當初沒預想到的,現在的觀點大抵相同,但當在所增補。

以下文章開始。

正文

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全球關注和討論。就在近幾年,人工智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 AlphaGo 在圍棋比賽中擊敗人類世界冠軍,以及在語言翻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領域廣泛應用。這些發展表明,人工智慧已經具備極高的實用潛力,對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如何培養具備與人工智慧協作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下一代人才,成為全球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人類與人工智慧協作的行為如同生成對抗網絡(GAN)

人類與AI的協作行為可以被視為生成對抗網絡(GAN)。GAN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由兩個神經網絡組成:生成器(Generator)和鑑別器(Discriminator)。生成器負責創建偽數據,鑑別器則試圖分辨真實數據與偽數據的區別。GAN 在影像辨識和圖像生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然而,在「後真相時代」,區分真實數據和偽數據的分別並不完全由AI決定,而是需要人類的社會價值觀和判斷力進行評估和判斷。人類的社會價值觀和判斷力,可以發揮其社會資本帶來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社會,使其真實。

在人類與 AI 的協作中,人類扮演類似生成器的角色,提供創意和想法,而 AI 則像鑑別器,分析人類的創意並提供反饋。同時,AI 的反饋也觸發人類的創意和想法,成為生成器,而人類則扮演鑑別器的角色,試圖分辨真實數據與偽數據之間的區別,做出符合社會價值觀、自身自由意志的選擇判斷與糾錯,並將結果回饋給AI。這樣的互動過程不斷地促進了人類與AI在創新和問題解決方面的進步,並且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遷和價值觀的演變。

總而言之,透過文字或圖像等內容載體輸入想法與創意,與 AI 進行互動,讓 AI 學習人類的行為和思維模式,是一種人類與 AI 協作的模式。AI 訓練師在這種協作中扮演著指導和監督 AI 角色的重要角色。筆者用「AI 訓練師」來代稱這一角色,受到《軟體物件生命週期》中「數位生命體訓練師」的描述啟發。

2023 註記:「AI訓練師」這樣的角色目前在臺灣稱之為「AI詠唱者」,筆者強烈不認同,蓋因此一說法,將人類置於 AI 之下。

二、分散式自治組織(DAO)放大與 AI 協作產能

在數位工具的協作模式下,人們可以透過互聯網和各種數位平台共同協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樣的協作模式可以促進多方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而促進知識和想法的共享與整合,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創造力。透過各種協作工具和平台,人們可以輕鬆地進行跨地域、跨時區的協作,不需要實體會議和面對面的溝通,進一步提高了協作效率和靈活性。

此外,數位工具的協作還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即時的反饋和監督,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協作的進度和效果。這種協作模式以行之有年,形成的團體稱為分散式自治組織,簡稱 DAO。值得注意的是,DAO 不一定需要使用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才能實現,也可以使用其他分散式技術和方法,亦有非資訊技術的方法實現。

不過,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的出現為 DAO 帶來了更高效、更靈活的實現方式,可以實現組織內部的自動化決策和協作。這種方式為人類與 AI 的協同工作提供了更高效、靈活的平台,能夠進一步提高協作效率和成果。於此,經濟態樣將會產生極大的變化,也對勞動市場產生巨大衝擊,極需政府因應關注。

2023 註記: 當時好像沒有提到熟悉指數型組織型態是培育 AI 人才的關鍵要素,但在今日,或是一個關鍵要點。

三、創業經濟對失業問題的影響

在政府內部評估中,人口結構在 2025年將會成為倒三角形,進入超高齡社會。又因其時經濟萎靡,菁英人口不斷外流,在代工經濟外,臺灣急需尋找下一個產業支柱以消泯風險。 AI 技術的突破亦增加了政府對白領被大量取代的擔憂。

2023 註記:跟普羅大眾印象不同,政府做前瞻掃描時得到的結論是,AI 會取代大量白領,不是藍領。亦或只是我的觀點而已,不確定。

是以轉型為創業經濟或許是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有效途徑。透過AI技術,熟悉 DAO 組織型態的創業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或者以更低的價格、24小時不間斷地取得不同專業的才能,並在更多的小眾市場中有效開拓業務,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經濟注入活力。

四、教育改革的方向

為了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設計教育體系。這包括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跨域知識整合」,「實踐能力」以及與「 AI 協作的能力」。首先,「多元思考」是指學生應該具備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觀點,以應對複雜的問題。在人工智慧時代,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需要學生有能力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學生應該被鼓勵接觸不同的學科和文化,從而開發出多元思考的能力。

在現代社會,團隊合作是非常常見的,但卻可能會受到穀倉效應和團體迷思的阻礙。穀倉效應指的是一個團隊或組織內部存在著訊息孤立和專業孤立現象,也就是說,不同部門或成員之間的訊息不能有效共享,因而影響了團隊或組織整體的工作效率和創新力。而團體迷思則是指在團隊或組織中,由於成員間存在從眾和同調壓力,可能會忽視一些重要的細節和問題,從而導致團隊或組織的決策出現偏差,影響了創新能力。

多元思考是解決穀倉效應和團體迷思的有效方法之一。多元思考可以打破訊息孤立和專業孤立,從而提高不同部門或成員之間的訊息共享和溝通,同時也可以防止團隊或組織出現從眾和同調壓力,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創新能力。通過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上更好地應對穀倉效應和團體迷思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個人和團隊的創新能力。其次,「跨域知識整合」是指學生需要具備整合不同學科知識的能力。在人工智慧時代,許多問題和挑戰都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學生需要具備跨域整合的能力,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這需要學生具備學習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同時也需要老師提供跨學科教學和學習機會。

現任數位政委,唐鳳是一個具有跨域知識整合能力的代表,她在不同領域擁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並且能夠將這些知識整合起來解決複雜的問題。這種能力在傳統教育體系中較少強調,因此學生需要更多的跨學科學習和教育機會,以培養這種能力。唐鳳的例子也說明,透過自主學習和多元化學習方式,學生可以發展出跨域知識整合的能力。

最後,「實踐能力」是指學生需要具備實踐問題解決的能力。在人工智慧時代,學生需要能夠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的問題中,並能夠從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教育體系應該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和經驗,例如進行專案式學習和實習,以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此外,在解決實際的問題時,往往需要跨學科協作,這也是提升學生多元思考和跨域整合能力的好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 AI 運算的成本極高,需要資本的助力,在資本主義運作下,許多領域下最新的突破將會發生在產業界而不是學界。因此,將學生與產業界聯繫起來,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實際的創新和產品開發,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多元思考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能夠觸發更多創意和想法。

結論

在人工智慧時代,教育體系需要重新設計,以應對複雜的問題和挑戰。其中,教育設計中,學生需要培養多元思考、跨域知識整合、實踐能力以及與 AI 協作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並且有助於他們在與 AI 協作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因此,學生需要意識到他們與 AI 協作的過程是一個類似 GAN 的迭代收斂過程,即互相刺激、互相學習、互相針貶、互相提升的過程。

這樣的教育設計需要學校和老師們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更需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多元思考和跨域知識整合的學習環境,以及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經驗。這樣的教育設計也需要與產業界緊密結合,以更好地促進產學合作和技術轉移,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

延伸閱讀

  • 《後真相》(Post-Truth)是英國牛津大學語言學家-{zh-hans:奥斯汀;zh-hant:奧斯汀;}-·貝爾斯(Austin Beall)所著的一本書,於2018年出版。書中探討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後真相時代,即人們在判斷和形成看法時,不再依賴於事實和證據,而是基於個人信仰、意識形態和情感經驗等因素。這種情況導致了公共討論的混亂和分裂,也對民主和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嚴重威脅。/

  • 《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是由Ted Chiang所著的一部小說,在小說中,數位生命體是由一個虛擬的學習環境進行訓練和發展的,並由訓練師進行管理和指導。訓練師在數位生命體的生命週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負責設計和建立數位生命體的學習環境,指導和監督它們的學習過程,並與它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是由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所撰寫的一本書,書中融合了芒格的人生哲學、投資哲學以及商業實踐經驗,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書中內容著重於多角度思考,強調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以免被單一觀點所束縛。

  • 《團體迷思》(Groupthink)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霍夫斯塔德(Irving Janis)所著的書籍。該書描述了在集體決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團體迷思現象,這種現象會導致集體決策出現偏差和錯誤。霍夫斯塔德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以幫助團體避免團體迷思的影響。

  • 《穀倉效應》(The Wisdom of Crowds)是由詹姆斯·蘇洛威基(James Surowiecki)所著的書籍。該書探討了群眾集體智慧的力量,並認為集體智慧比個人意見更能夠準確預測和解決問題。書中還提供了一些關於如何發揮群體智慧的策略和方法。

  • 《指數型組織》是由比爾·威廉森(Bill Williamson)所著的一本書籍,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組織形式——指數型組織。指數型組織是一種基於自由和彈性的組織形式,它將工作定義為一系列的項目和任務,而不是固定的工作職位。在這種組織形式下,工作人員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地選擇項目和任務,並組成不同的小組來協同完成工作。指數型組織的核心是平台和人才,平台提供了一個自由和開放的工作環境,人才則通過自主選擇項目和任務,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能力。在這種組織形式下,人才可以自由發揮創造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可以更好地與其他人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

  • 《就業的終結》是由威廉·戈登(William H. Davidow)和迈克尔·S·马隆(Michael S. Malone)合著的一本書籍,書中提出了對創業經濟的一種定義。作者們認為,創業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體系,它以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自動化等技術為基礎,並進一步加強了網絡和數位技術的應用,從而利用這些技術和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創造價值和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