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心凌因《乘风破浪的姐姐三》短短一分鐘的〈愛你〉勾起不少大陸青壯年世代的回憶,在抖音上屠榜。可以說,到處都可以看到她的新聞。《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受眾主要是女性,節目關注三十歲以上女性成長,展現「勇敢做自己、無關年紀」,所以你會看到歌手挑戰跳舞、演員與舞者挑戰唱歌。

我身為一個中年大叔,也不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m),正常情況下,是不會主動看這個節目。

但王心凌實在是太紅了,你不了解一下,難以跟上話題。印象中,王心凌不算是唱歌很厲害的角色,在唱功上,我認為的實力派華人女歌手是鄧麗君、蔡琴、張惠妹。王心凌的突然走紅,自然是很讓人好奇。

一開始看到〈愛你〉,雖然感覺甜美,訝異容貌依舊,但也是有這把年紀還凹甜美,不尷尬嗎? 其實也不是只有我如此想,比如知乎上一篇女性撰寫的文章便如此尖銳寫道:

王心凌的大火,再次证明了男性视角下幼态审美的全胜。

《浪姐》标榜的初衷是让女性坦然地接受年龄焦虑,观众本身也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来看姐姐,结果还是不由自主地选择看姐姐怎么扮妹妹。

不少人高呼的“甜心奶奶”“四十岁还能保持这样的好状态”实在令人不适。

只是為何四十歲不能繼續甜美?

王心凌的轉型之路

其實王心凌的唱腔跟專輯方向,已就不再是早期的那種甜美,而是昇華過後,質感更高的另種甜美。若不是因為這次浪姐的翻紅,星海羅盤葉教授也聊到王心凌,我也不會注意到這首〈劈你的雷正在路上〉:

{{< youtube tnjh4U-Dnao >}}

仔細聆聽你會發現技巧豐富很多,且多了空靈感。

知名樂評人耳帝在自己的文章〈王心凌,一张悬而必决的甜心脸。〉提到:

王心凌有长达十年的曲折而漫长的转型之路,然而这十年的转型从未成功过,她的转型之路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反复无常,举棋不定,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曾尝试过苦情、性感、成熟等路线来改变形象。

....

在王心凌的新专辑《CYNDILOVES2SING爱。心凌》中,我依然能感觉到她那股昔日的鲜活,让自己保持着敞开与脆弱,不去变得坚不可摧的少女般的灵动与柔软,这种鲜活在那些早已岁月静好的同辈女歌手身上已很难听见。这张专辑又一次从上张《敢要敢不要》的性感妩媚路线回到了甜蜜之中,这也许是她最接纳与自我认可的模样,同时也确实是她近些年来最好的专辑,把昔日那个浑然一体的甜蜜形象放置于时光与生活的进程以及轻文艺的氛围之中,让它顺其自然。

甜美是她個人特質,不是人設,她自己說:

可爱是我的一部分,我希望5年后还可以保持这个面容,不担心被人说装嫩,因为谁都追求年轻,只是我没有刻意,我不想磨灭自己的个性,不想刻意变成另一个样子的人,那就不是我了,我想饱有我的真诚。

因此我對許多臺灣「進步女性」對她的謾罵相當不引以為然。哎!對女人最狠的永遠是女人。

突破、突破、突破

突破是節目主旋律,因此第二次公演,王心凌在譚維維的幫助下,挑戰了草東沒有派對的〈山海〉,舞台呈現效果極佳,個人喜愛度排名第一。

追看《乘风破浪的姐姐》過程中,除驚訝王心凌實力驚人外,在鄰近四十,事業再達巔峰外,也佩服芒果台能為三十歲以上的女藝人設計出專門的綜藝節目,其思想之進步,值得學習。

而這非個案,早在 2018,在臺灣消失已久的張韶涵,也因為《歌手》一首《阿刁》再次翻紅發光。

作為曾經的偶像歌手,張韶涵的歌唱實力如今也是非常驚人。王心凌與張韶涵背景相似,淒慘的人生,不願服輸的韌性 ,此次翻紅,可說是依循張韶涵路線。

怎麼這些賣港台情懷,能讓資深藝人再次發光發熱的綜藝節目,不是從臺灣娛樂圈搞出來的,其中發生什麼問題?

我想,或許跟社會刻板印象有關。

對中老年婦女的刻板印象

2017 年臺灣面臨人口老化,新生兒出生率不足,婦女二度就業便是補足勞動力的重要子議題。一次旁聽智庫報告時,發現公部門與智庫法人不乏充滿對中老齡勞工(尤其是女性)的刻板印象,例如:

  1. 只能從事勞動類低價值的工作。
  2. 過往知識與經驗毫無價值。
  3. 創業不是再就業的選項。
  4. 受限過於狹隘的市場視野,對於老配少,不同領域合作,出現一加一大於二的可能性也毫無想像。

然後發生了一些事,有了一些變化。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正式施行,

該法以專法保障中高齡者(年滿45歲至65歲者)與高齡者(超過65歲者)的就業權益,解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時可能面臨的歧視及受刻板印象影響(如老年人應頤養天年)等問題,鼓勵中高齡者投入勞動市場,讓 65 歲以上的勞動力受到重用。

我猜一、二、三刻板印象改了,但四尚未,應是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跨領域資源整合,向來是臺灣的弱項。另個還能做的,大概就是「培力」(empowering)吧! 其實以前大部分的中老年婦女生活重心均放在家庭上,很少培養自己的興趣,對人生的追求。

臺灣電視劇實在是該少拍一些強調古早女性犧牲、悲苦的題材,只是讓這些女受眾一直沈溺在「悲劇英雄」的框框內,無法挖掘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