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ndre Benz on Unsplash

對於旅遊,每個人都有他喜歡的偏好,有的人喜歡炫風打卡式的,一個行程緊接著一個行程,四處拍拍照,圖個到此一遊,發佈到社群媒體上。我則不然,特喜悠悠哉哉的定點旅行,感受當地日常。曾耗費一年在臺南生活,奉行著用腳閱讀城市的原則,踏查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景點。

這些景點外觀可能沒任何特點,一般大眾也不太曉得。可若你知曉些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故事,就會覺很有意思。可說是:「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說白了,就看你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在這些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故事中,我最著迷的,是我成長過程中,教科書不教的歷史。緣由嗎?說來好笑、膚淺,就是享受結伴旅遊,路過這些地點時可以說出「你知道嗎?」帶來智識上的優越感。

比如說逛到林百貨頂樓上的機槍陣地,可以問問身邊的友人:「你知道這機槍打的是美國人嗎?」;比如說逛到冰鄉水果店,享受物美價廉的芒果冰時,問一句:「你知道為什麼這條路上的店都營業這麼晚嗎?」;比如說走到成功大學的成功校區,問一句:「你知道這裡以前是兵工廠嗎?」

是不是很欠打?

我的旅遊路線,基本上是沿著當地過去的歷史而行,力求深入而非僅僅到過。每次走到某個古蹟,總覺得自己在代天巡狩,看看這些老朋友是否還在,是不是斑駁又多了些?還是說自燃了?還是說像西市場一樣,承擔吸引人流的責任,被市府重新妝點粉墨,準備登場,走入大眾視野。

西市場又名大菜市,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至今功能俱在,仍在運作的市場,但對到臺南遊玩的旅客來說,反倒不如正興街上的冰淇淋來得有吸引力。作為一個近代和洋混合風格的日據時期建築,佈局很有戰後特色,非常值得一看。一樓為市場,二樓是加蓋,後來因為營業的舞廳發生一場大火,奪走許多人命,被市府封了,所以即便當初我被帶到可以上去二樓的樓梯,仍舊無法看到內部結構。

尤記當初造訪西市場時,外觀乍看以為是鐵皮屋,醜陋不堪。香蕉庫房尚未翻修,屋頂上跟外牆仍有鷹架。如非被告知,仔細觀看,你很難看出這棟建築的風格與臺灣文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是相同流派。知悉耗時三年的整修工作接近完成,我有些許開心,些許遺憾。開心的是更多古建築被重視。遺憾的是私房景點又少了一個,以及 Covid-19 疫情肆虐,無法前往。

除了西市場,附近的西來庵王爺廟,有一塊地磚也少有人知。這一塊地磚是紀錄噍吧哖事件(1915 年),據說在日人屠殺漢人與西拉雅人時,王爺廟便是當時的藏身處。又有一說,王爺廟是當時漢藩共謀策劃之處。哪一個為真?我不是歷史學者,若有錯誤,歡迎斧正賜教。

沿著噍吧哖事件的歷史事件線,我又接著晃到新化,並順道參觀了楊逵文學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把扇子,扇面寫了斗大的「土匪婆」三字,很是讓人莞爾。扇子是楊逵送給妻子葉陶的。葉陶是誰呢?年輕一輩對這兩者可能很陌生,但經歷過 318 事件的人,除了林飛帆外,想必還知道魏揚,葉陶便是魏揚的外曾母。其母楊翠後來任職促轉會。這搞運動的本事,倒是頗有家傳淵源。(這裡不想討論政治上的對錯,只是補充景點相關歷史背景)

因為上一輩務農的關係,總是困惑務農者為何無法得到應有的報酬。他們的生產者剩餘去了哪裡?真的是如大家所說的被盤商剝削嗎?又恰巧,某一晚吃卓家魚麵時,偶遇馬世芳跟他老婆,剛好那一陣子交工樂隊很是熱門,聽了些美濃抗爭的故事,遂對臺灣農民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我便順著這個人物關係,知道了簡吉,知道了鳳山農民組合,也知道了「二林蔗農事件」。每知道一個事件,我的旅遊路線清單就又多了一個想去的地點。

除了透過爬梳人際關係,事件來獲得旅遊路線靈感外。歷史上的文件內容,也是材料之一。對于實地考察,印證當初閱讀知道的內容,總是讓我樂此不疲。好比說,當書上說寺廟是漢人來臺時,鄰里的仲裁中心、娛樂中心,也是械鬥時的指揮所。我在路過西門國小時,就會遙想當初泉漳械鬥,兩方分別用大稻埕、龍山寺為據點,隔著一座湖泊互相對峙。西門國小原址為湖泊。

或是說,由於某種文化或習俗的關係,所以當你看到某些建築,你就會想要鑽進旁邊的小巷,看附近是不是有書上提到的附件,或是應該出現在這邊的小物。這過程到有些像在玩解謎遊戲。

這些農民運動原始文件中,有一篇起義文令我讀來為之動容,確切內容幾乎忘光,只依稀記得有一句:「佊是人,我亦是人⋯⋯」這樣感慨,同樣為人,卻因不是地主階級遭受不公待遇。一直很想找到這篇文章,如果找到,我想我應該又會因為這個起義文,發想出另一個有趣的路線。只可惜,雖說網際網路資料浩瀚如海,但卻到如今找也找不太到。

有人說:「誰在意,誰痛苦。」我想還是歡情去逐遠雲空,往事過如幽夢斷,忘了這件事吧!

註:後有朋友告知,其文乃是大甲農民組合起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