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日又讀了〈如何想靜靜〉一遍,發現自己本來打算進行的長文為王,一年一更沒做到。

往往是忽有所得,便迫不及待的想在社群媒體上與人交流。曾在某處看到一詞形容這個行為 - 思想暴露狂,很是讓我驚恐。但又覺得不持續發言撈撈叨叨二三句,在網路上捲起千層雪,證明自己「活著」,談何容易?

你看以太坊共同創辦人Vitalik 等名人不是經常「被死亡」。

過去於網路發佈了許多斷簡殘編,如今蒐羅匪易。架過多次 blog,卻總是隔個幾年便大手一揮,任其煙滅,圖個重生。然而過去真能過去嗎? 真是個大哉問! 在這眾口鑠金,他人能在社群軟體上定義你是誰,導致社會性死亡的年代。

很快,便在網路上得了原作者回覆,給了一個極有意思的觀點:300萬字的思想做後盾。

「為什麼『他人能在社群軟體上定義你是誰』?也許正是因為你的思想暴露太少。如果思想暴露總是『撈撈叨叨二三句』,那麼他人便無從得知你的全貌,進而他想怎樣定義你就可以怎樣定義;若不幸面對網路暴力,你就會無力還擊。若自己寫出三百萬字的思想作後盾,那麼恐怕眾口沒那麼容易鑠金吧。一點個人愚見。」。

我覺得他這個觀點非常有道理,值得一再咀嚼。我想這也是在社群軟體做破碎式,不連貫發言的弊病。本來在想「這年代大部分人的問題是輸入過多,輸出過少」與我看法不同,因我覺得這年代大部分人的問題是「輸出過多,輸入太小。但也許癥結其實是輸出太短,太破碎,確實是輸出的(資訊密度)過少。